山村守望者的“完小”梦
——记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校长郑龙
2019年,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第一届毕业生顺利毕业,海嘎小学是一所“完小”了。
校长郑龙比谁都高兴。为了这一天,他坚持了17年,努力了17年,回望17年来坎坷曲折的一幕幕,他由衷的觉得,“再没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的了!”
郑龙正在家访了解学生信息。
于1964年创办的海嘎小学,一直承载着当地村民的读书梦。但因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学校办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任教教师多是代课教师。后来政府分配的正式教师,也因为条件艰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能够坚守下来的寥寥无几。
2002年,意气风发的郑龙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这所被称为贵州“最高学府”的小学任教,从山脚到海嘎小学走了20多公里。
彼时,海嘎小学仅有1位教师和8名学生,设有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和一个二年级。
眼前的一切远远超出郑龙的预期,但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简单安顿下来。后来,郑龙慢慢从当地村民口中了解到,海嘎小学曾经也有过六年级,只是后来因为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越来越少。郑龙还注意到,尽管当时孩子们在这所小学读书的时间很短暂,但当地不少家长还是认为,是这所小学,教会了他们最基本的“识字”和普通话。
“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是将这所点校办成为一所完小。”郑龙说,可能住在城里的人们无法想象或感受到农村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在冬天,瘦弱的孩子们穿水鞋、单鞋甚至有的孩子只有凉鞋,几乎没几个孩子能够穿上袜子,身上裹着一件单衣,小脚冻得通红发紫、长满冻疮。
郑龙给学生送学习生活用品。
因为海嘎小学班级少,学生们读完二三年级,如果要继续读书,就得走到山下其他学校就读,每天往返的时间需要六七个小时,天不亮就得起床。
“将海嘎小学办成‘完小’,方便孩子们就近入学” 这个梦想一直在郑龙心中,他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努力着,但总是事与愿违,力不从心。
因为条件艰苦,学校总是留不住教师,而教师不稳定就导致正常教学无法开展,很多家长迫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山下读书。“学校生源逐年减少,班级、人数也从最高时的四个年级、106人下降到2014年的一个年级、一个学前班20来人。”郑龙说,中途也找过很多教师谈心,希望他们能够坚持留下来,但都没用。
一个人的时候,郑龙也曾犹豫,自己是否也该离开,但转念一想,如果连校长都走了,那这所学校可能就真的没了。“我得留下来,有人留守,这里的教育就有希望”。
2015年,海嘎小学迎来了3名新老师。当时,郑龙兼任大湾镇腊寨小学校长,在腊寨小学他结识了顾亚、熊伟红等一批有思想、有活力、刚开启教书生涯不久的年轻教师。
“我觉得若能动员这一批教师上山,充实稳定海嘎小学的教师队伍,海嘎的教育梦很快就可以重燃。”郑龙满怀希望,他不断给顾亚、熊伟红等几名教师做工作,在他的动员下,几位年轻教师带着帮助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答应郑龙到海嘎小学任教。
2016年,郑龙带领4名教师来到海嘎小学,组建了共有9名教师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前所未有的“雄厚”。
“有教师了,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学了!”“这次真的能读到6年级了!”郑龙一面带着教师们给村民“做工作”,一面安排9名教师身兼数职,将其他学校有的课程一门不少的开设了起来。那一年开学时,海嘎小学有了60多名学生。
此后,海嘎小学热闹起来了!
郑龙和学生谈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教师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郑龙和教师们商量后做出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让海嘎小学的孩子学乐器,成立乐队。郑龙又带领着教师们出发了,这次是解决乐器问题。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通过向其他学校借、寻求企业及爱心人士帮助等方式,为学校筹集了吉他、贝斯、手鼓等音乐器材,全体教师都成了其中一门乐器的执教者,且先后组建了3支乐队。
2020年8月,在海嘎小学操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11名身穿校服的孩子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演唱会,百万人在线观看。
现在,海嘎小学不止是一所“完小”,且校园里传出的不再只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海嘎小学与很多农村学校不一样,孩子们碰到老师,都会礼貌地举起右手敬礼,鞠躬道一句:‘老师好’,会主动拉起你的手,一起做游戏,很多人说是音乐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打开了心灵的窗户……”郑龙自豪地诉说着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变化。
“之所以选择在边远山区当一名教师,是因为我生于农村,农村的土地哺育了我,我始终想让家乡变得更好,而我觉得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郑龙说,现在学校有了新的操场、新的教学楼及优秀的教师,学校准备将学前班建立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让村里的孩子们拥有公平的起跑线。
郑校长又有了新梦想……(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