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青年路社区,从群众口中“打听”让社区面貌大变样的党支书余安富。
办起事情来喜欢一路小跑的余安富,在社区群众的眼里是个“能人”。
社区模样显“漂亮”了
“以前社区基础设施很差,有些路段连路灯都没有,居委会办公室也仅有30平方米左右,现在社区模样显漂亮了。”水矿退休工人彭福祥告诉记者。
余安富本人也吃过社区基础设施差的“苦头”,因办公室座位少,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数时间是在自己开的私家车上办公。此外,社区面貌差、居委会领导班子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急性子的余安富坐立不安,开始了四处“化缘”。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市民政局几乎天天出现余安富的身影争取资金,最终他的“软磨硬泡”见效了。
余安富利用从市民政局、区政府和区民政局“磨”来的70余万资金,为社区建立起了办公楼,新增了便民利民服务大厅、会议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区域的办公楼共有560平方米,办公环境宽敞了。
他来之前,居委会工作人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随着社区办公环境的改善,一些年轻人也逐渐走进社区工作。
群众和社区工作人员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说着余安富为社区办的一件件实事。
目前,社区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很多路段两旁补装了路灯,巡逻队员们定时巡逻。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社区的小广场和星级公厕已经开工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图纸已经出炉。
这些项目都是这位“能人”支书跑前跑后争取来的。
有爱社区像个大家庭
在家是个孝子的余安富,也把孝顺、友爱和关怀的品质带到了社区。
张玉明老人在老伴去世后,一度动了轻生念头。两个多月时间里,余安富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几乎天天到老人家,有给老人打扫卫生、做饭的,还有陪吃饭、陪聊天的,最终把老人从自杀的边缘拉了回来。
社区虽小,但杂事繁多,群众大事小情都来找社区、找支书,是根源于内心深处对社区和支书的认可和信任。
7组一对未成年兄妹的父亲病逝后,家中危房也无法居住了,兄妹俩就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和低保证走进了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吃住,把社区当成了家。
然而俩孩子一直吃住在社区不是长久之计,社区已帮两兄妹申请了廉租房,正在筹集资金,资金到位了,兄妹俩就有家了。
余安富带动社区工作人员把最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家,有上门给孤寡老人做饭的、和煤的、疏通下水道的……余安富还想办法请来钟山区医院的医生上门为患病的老人检查。
记者走进社区会议室时,余安富正给大家安排当天的工作:“要做好在建小广场和公厕的监督工作;看望卧病在床的独居老人胡定钱,并为其理发……”
余安富在处理社区繁琐工作之余,还出钱、出力帮助社区群众。他给孤苦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出钱救助群众的燃眉之急,带着妻子做的拖鞋送给困难的老人……
“都服余支书,社区就像个大家庭,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气氛更浓了。”张玉明老人说起社区的变化,一脸喜悦。
听到群众的纷纷好评,余安富微微一笑,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贵州日报 韩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