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清晨,阳光和暖,记者走访汇川区洗马路街道添阳社区所辖的居民区和街道,见不到一丝细小的垃圾和杂乱的人群,人们闲散的漫步或沿花池边坐着闲聊,享受阳光带来的暖暖和气。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还是处处垃圾成山,邻里之间扯皮打架天天发生,看热闹起哄的更是数不胜数的“三不管”地带。
学者俞可平说:“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社会管理不仅要向社会治理转变,更要实现社会善治。添阳社区通过摸索实践,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中寻找到了“持续互动”的契合点和平衡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经验值得借鉴。
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下辖的添阳社区建有多个中高档商品房楼盘,也有遵义市两城区最大的廉租房小区。辖内共有全市首批廉租房住户394户、经济适用房住户1056户。该社区自2011年成立以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需要面对诸多问题。“治理这样的社区一定要有新思路和好方法。”记者在社区采访时,不少工作人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添阳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模式创新,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区管理难的问题正不断得到解决。
组建志愿者队伍服务居民
添阳社区有遵义市中心城区首批廉租房住户394户,加上别的小区,是一个拥有7000多户居民的大社区。人员组成呈现出“四多三难”的格局,低保户、独居老人、残疾人、重点人口多,不少居民就业、生活、就医困难。“如果不管好,这里会成为真正的‘贫困聚积地’。”谈到社区管理工作,支部书记杨家碧深有感触。
为了搞好社区社会事务管理,社区曾引入市场化的物业公司对居民小区进行管理,但结局是“两头受气”:居民觉得物管费应该由政府出,物业公司的服务也不到位,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物业公司则认为居民“吹毛求疵”,经营难以为继,只能选择“拜拜”。
“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集中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说,通过不断总结教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添阳社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成立专门针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志愿者队伍。
围绕这一想法,社区干部们又将辖区内的人员情况摸了个彻底,充分利用辖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人员”资源和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组成多支志愿者队伍来彻底帮助困难居民。四年时间里,从卫生、治安、教育,到园林、歌舞、医疗、维权等,添阳社区就有8支共285人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队伍的工作全部围绕居民生活展开。
居民乐享“微笑服务”
“你好,王婆婆,请问有什么需要?您的要求我记好了,我们的工作人员马上就来。”接到居民打来的“微笑添阳”社区服务热线后,一名志愿者立刻坐着社区的便民服务车赶到王秀英老人家中开始了服务。
志愿者队伍成立后,服务工作迅速扩展到了住户们的家中,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服务。
目前,添阳社区有400户家庭享受到了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这些志愿者队伍承担了包括社区老人日间照料、小区保洁、小区安保等在内的各类管理工作。
志愿者服务队还扮演着生活困难居民的“就业帮手”。“以前我家一个月没过完,低保金就用完了。要不是他们帮忙,我还真不晓得怎么办。”添阳社区残疾人张少西说起社区的志愿者们,流露出感激之情。
张少西家住一楼,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卧室正好临着居民小院,由于下肢残疾,张少西长期卧床。前不久,在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张少西的卧室除了能供她休息外,还变成了一间小区便利店,不用下床就能将小商品进行出售,每月可增加至少500元的收入。
“过去,社区管理大多依靠政府投入。只要建立居民满意的服务平台,就能增强社区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造血’能力。”添阳社区支部书记杨家碧告诉记者,以前的添阳社区,居民们“进楼就关门、出门不识人、无聊没得耍、有难没人帮”的局面得到了改变,现在,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服务多了,居民笑了,加上生活有了保障,居民们对“享受服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借助科技服务再延伸
“我忘记带门禁卡了,麻烦你们帮我开开门。”站在自家楼下的居民甘功业,忘记将门禁卡带在身上,通过智慧门禁系统上的社区服务按钮与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进行视频通话,在得到工作人员确认其系该楼住户后,甘功业顺利回家。
去年底,添阳社区智能门禁系统投入使用。该门禁系统按照“以房管人、人房关联”的原则,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人、房、卡”进行关联,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格中有“人”、门前有“网”的创新社会治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谢爷爷两天没出门了,我得马上去看看是怎么回事。”5月22日清晨,在社区网格管理值班室内,智慧门禁管理人员鄢宏宇发现90岁的独居老人谢永章连续两天未出门活动,为以防万一,他迅速赶到老人家中,在发现未有异常后,才松了一口气。
除了进出门,该智慧门禁系统还集成了监控居民身体情况、缴纳生活费用、查询居民社会保险、查询办证流程、报警等多个便民功能。并实现了可以上至社会管理部门,下至各基层管理单位间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了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