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小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口的广场四周,花木环绕,山石点缀;通畅的联户路两边,太阳能路灯装扮——一幅新农村画卷,徐徐在山脊上展开。
村支书高方红介绍,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石岭。高方红今年36岁,当了17年的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穷山村变成了美新村。
穷则思变,带领村民斩穷根
红沙村坐落在松桃南部的连绵深山里,离县城50公里,到沙坝河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
1998年,19岁的高方红当选村支书。自此,他带着村民和贫穷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和外界相连,极为不便。高方红谋划,修条宽一点的马路。
他带人从山脚到山顶,拉着皮尺测量,全长4.2公里。高方红把任务分解到各家各户头上,动员全村群众投工投劳,一锄一锤拓路。
2000年,经过山下的渝怀铁路开建。高方红号召村民集资3万多元,请来挖机,开辟出一条可通车的路,打通了发展大动脉。
“当时,村里的学校只剩了几根柱子支撑几块瓦片。”高方红回忆,修学校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村里没钱,高方红与另外3个村干部在信用社贷款6万元,并找乡教辅站支持了5000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半年建了一座新学校。这笔贷款,直到2009年才还清。
村里的人畜饮水难题也得到解决。1999年,每个村民集资40元买水管、修水池,让每个寨子、每一户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
一个个“难题”的攻破,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为村里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敢想敢干,发动村民建新村
“我们以前的房子在这山下的沟里,去年才搬来了新家。”村民高秀军家的新房子是一座建筑精美的小楼房,建在红沙村宽阔的休闲广场边。
在红沙村集中建房点,像高秀军这样搬出山沟建新房子的群众有120多户。这源于5年前高方红的一个大胆设想。
红沙村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农户的老木房散落山谷中,相距远,交流、管理不便。高方红盘算开荒山集中建房,既节约土地,又方便管理。
2009年12月,红沙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高方红提出异地集中建房的设想,大多数村民表示赞同,但却疑虑是否可行。接着,动员会开到了各组各寨。
30户村民率先报了名,每户集资5000元。高方红又请来两台挖机,耗时大半年,削掉一座山脊梁,劈出一片平地来。前后花了近40万元。
2011年,建好的地基以抓阄的形式,分配给首批30户农户。其他村民跟着动了心,纷纷报名参与。
红沙村矢志搬迁的决心,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2012年,在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推动下,村里有120多户在此建了新房。建房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还修建了休闲广场,建起了村委会、卫生室,配套建设了娱乐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
如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推进,红沙村成为大山深处一颗耀眼明珠。
敦风化俗,发展产业奔小康
高方红刚当支书时,村民的守旧思想很顽固,几乎没人外出务工,全都守着几亩地过穷日子,人均收入仅有几百元。
当时,民风彪悍,盗贼猖獗,村民的猪牛羊被盗时有发生。村民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守着牲口。
血气方刚的高方红上任第一把火便对准“偷牛贼”,组建治安联防队,夜夜巡逻,守护耕牛,一年内为村民和周边群众追回30多头耕牛,彻底遏制了这股子邪气。
通村公里建成后,村民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高方红又把心思放到发展产业上,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2011年至2013年,高方红带动村民发展了太子参400多亩,正遇好市场,一路走俏,种植户户均增收三四万元。
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高方红先后被县里评选为“十佳致富能手”、“十佳村干部”。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永远脱不了贫、致不了富。”高方红说,今年发展了400亩猕猴桃,还发动群众种植既可绿化又能增收的杉树。还要继续搞好村里的养殖场,扩大到牛1000头、羊3000只的规模。(成嘉廷 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