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志愿者薛梅格外忙碌,收集整理村民5月参加村里活动情况,并核算成相应的积分存到村民的“志愿服务积分”账户上。“每个月都要统计一次,每个人的积分都要及时在村委会公告栏公布出来。”
音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超市,米面粮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民凭日常攒下的积分在这里兑换心仪的物品。村民罗先和用4月攒下的积分换了一袋大米,这种实实在在的奖励,提升了他参与治理的热情,“搞好自家环境卫生能攒积分,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家务、打扫院子也能攒积分。”罗先和乐在其中。
近年来,音寨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管理新模式,形成“服务—积分—激励—回馈”的良性循环,让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形成价值共振,以“小积分”激发治理“大能量”。
以志愿服务“小积分”破解乡村治理“大课题”。我省各地创新探索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以乡村治理积分制为抓手,让村民由治理“看客”变为“主角”,让“村里事”变成“家里事”,为基层治理添活力增动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小积分”乡村治理积分制平台,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进行量化,建立起一套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积分管理体系。让爱护环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在各地村村寨寨蔚然成风。
贵阳市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将“春晖行动”与“诚信文明积分”融合,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清润小坡”“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此作为获取文明积分的主要途径。
“老王,你家这个月又攒了120分?”“麻烦帮我看看我的积分能买这袋洗衣粉不?”在小坡村“信用超市”里,村民们围在积分台前热议。货架上整齐摆放着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标价上写的不是“元”,而是“分”,文明行为在这里得到了变现。
据小坡村党支部书记王仕飞介绍,自实施“诚信文明积分机制”以来,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小坡的事”已经逐渐成为大家的“家里事”。
“小积分”何以释放“大效能”?“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六盘水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村用“善举银行”作答,通过采用赋分制,村民做了善事后,以相应积分记录在册,可以兑换相应物品。每年排名靠前的村民,可以获得奖励。此外,积分作为“资产”,还可以传承,以鼓励村民积极向善。
凉水井村“善举银行”的用户越来越多,既有本村人,也有外来“新村民”。现已经存入好事300多件,每个月一次的积分兑换,“一存一取一传承”兑出了文明乡风、优良家风和淳朴民风,更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如今,该村“善举银行”的记录已从原先的纸质账本转移到了线上系统,村民积分最高有1000多分,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做过好人好事。现在的凉水井村,讲排场、比阔气、爱慕虚荣的现象少了,更多的群众把心思放在了发展增收上,村“两委”整合700余亩闲置土地,发展玉米、油菜、大豆等种植产业。
积出治理活力,兑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气象。走进全省广袤乡村,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积分超市”里人来人往,大村小寨间,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小积分”也不再是一套简单的积分系统,更像是一条“数字链”,串联起乡村治理与产业、文化等多方共振发展,实现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