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以“行走的课堂”为特色的研学游广受欢迎,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新风尚。在贵州,非遗研学游更是呈现出火热态势,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在“行走的课堂”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6月22日,来自广西南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汪奇坤,满脸喜悦地举起即将编完的鸟笼,兴奋地说:“老师教我们用竹条编鸟笼,你看,我都快编好了!”自5月以来,重庆、湖南、云南等地的学生家长趁着周末,纷纷带孩子到黔东南州体验非遗研学。2023年,黔东南州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3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市州之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8项361处,居全省第一。丰厚的非遗家底,为非遗研学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学游团体占主要,寒暑假旺季,都需要预订。”丹寨县卡拉村鸟笼制作体验负责人王玉和介绍,4月以来,已累计接待非遗相关研学游超1万人次。
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黔东南州精心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系列旅游线路。这些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将可观、可购、可游、可体验的综合性非遗体验场景串联起来,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孩子们学习制作泥哨和蜡染;在黔西南州兴义峰林布依非遗体验基地,青少年在非遗传承老师指导下,动手体验扎染制作;安顺学院“非遗大讲堂”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蜡染技艺安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婷婷,不仅讲解了蜡染技艺的起源和地域特点,还带领学生现场制作。
“我们固定到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针对游客和研学师生,开拓了‘现场蜡染、苗绣体验’项目。”杨婷婷说,她还创办了绣娘坊蜡染苗绣民间特色展馆,并在贵州多个景区景点增加体验展馆,让更多人能感受蜡染和苗绣的魅力。
和绣娘坊一样,贵州众多乡间展馆通过增加交流体验等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行走的课堂”体验非遗魅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