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发布2024年一号文件,明确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每年春节前后,是各类流动人员回家团聚的好日子,也是操办各种酒席集中高发时期,一些家庭一天得赶几家,出去一天得支出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礼金,工薪阶层每月就那点工资,在网上出现“吃不起酒”也就不奇怪了。
工薪阶层尚且如此,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朋友,就更加苦不堪言了。农村的“人情味”,要比城市浓得多。除了红事和丧事,孩子满月、升学宴请、老人庆生、乔迁温锅、竖碑理坟、节日走动……每一项均需列入农村家庭“人情收支”账单。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背后,注定是一声声叹息,是每个家庭还不完的人情债。
滥办酒席,一端连着民生,一端连着国计。对此,不仅需要治理,还需要久久为功。人情开支非但跟农业生产、农村创业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吞噬了本就拮据的生产性投入,甚至随着人情开支的“行情”逐年水涨船高,一次“份子钱”就可能导致一亩地的净收入打了水漂,一旦生产性积累被“人情”消耗殆尽,再生产、再投入该从何谈起,民生改善又该从何谈起?
人情支出带来的不仅仅是沉重的家庭负担,还带来了规模性返贫的隐患。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更需要从产业入手。那么,若不能有效遏制农村的陈规陋习、恶风劣俗,各种酒席泛滥成灾,乡村振兴事业桩基又如何稳固,返贫大概率事件又如何有效防范?
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乡村问题,近年得到国家层面关切。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农村“人情负担”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开年第一要务,这个必须重视起来。
近年来,各地对于治理滥办酒席,态度十分明确,并划出了详尽的红线,建立起严密的监督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滥办酒席具有劣根性和反复性,要防止“人情负担”与“低收入”相互缠绕,把乡村社会逐渐带入经济创收和道德风尚低位状态,无疑还需要疏堵结合,创新性去做更多更细的工作。
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职责主导作用,主动作为,绝不能拿“风俗说”“家事说”或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个体行为说”说事,甚至不能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徐徐图之”。那样,社会“尚俭”之传统,只会被熟人社会朴素生态掏空。
只有各方及时“动”起来,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宣传引导,达成全社会摒弃恶风劣俗的共同意识,才能让文明风尚成为时代新貌。此外,还应强化立法立规,从法律上彻底封死“人情债”的出口,让一起起专项治理变成常态治理,用真正的亲情、友情去置换不堪重负的“人情”,彼此轻松迈步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黔西南日报 作者:笔康)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