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遵义,作为遵义会议召开地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地,是黔贵大地极为耀眼的一抹“红”。近年来,遵义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以实施“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为载体,创新打造“小小红色宣讲员”红色德育品牌,以“讲”传红韵、以“讲”育新人,让红色基因“声”生不息。
培育“小小红色宣讲员”,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始,以“红色思政大课堂”指路引航、启发心智,让信仰的“小火苗”炽热燃烧。
好的课堂如同播种。小学阶段每周1课时,初中阶段每两周1课时……遵义市各中小学由课程计划入手,设置“长征故事进校园”专项课时,开发红色课程,编写红色校本化教材,推动打造“红色思政大课堂”,启迪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以8至14岁的在校中小学生为培养对象,2017年遵义市启动“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育工作,以“红色思政大课堂”赋能,为“小小红色宣讲员”播下信念的种子。
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课堂”。以遵义会议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借助现代科技精心打造的大型红色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2024年1月开演后“火热出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和长征精神洗礼。一年多来,该剧目吸引5万余名学生研学观演,一时间成为当地研学“顶流”,伟大转折剧场也于今年入选遵义市教体系统第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第三批竞彩足球app下载,足球竞彩app下载: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
立足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遵义市内学校采取“1+1”或“1+N”模式和147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馆”合作,校馆之间互聘思政课教师100余名,经常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全市青少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持续增强,红色基因不断生根发芽。
从一曲独奏到合声共振,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广,由点及面贯通发力,点点星光也能汇聚成红色精神的永恒光芒。
红花岗区是遵义市最早培育“小小红色宣讲员”的地区,辖区内有遵义会议纪念馆等诸多红色遗址遗迹。有着近120年历史的遵义市文化小学,毗邻遵义会议会址,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隔巷相望,长期以来,该校通过校内遴选推荐、校外培训实践、省外交流推广等方式,培育优秀“小小红色宣讲员”100余名。
正在读高中的张瑞凝,曾是遵义市文化小学的“明星宣讲员”,自幼喜欢聆听红色故事,小学二年级入选“小小红色宣讲员”后,经常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向游客讲解红色革命故事,获得过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等殊荣。以“校友”张瑞凝为榜样,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漆铭臣,小学三年级便参加“小小红色宣讲员”选拔,如今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红色宣讲员。时光更替,“小小红色宣讲员”迭代生长,一次次“交接棒”,既是时代使命的传递,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已悄然融入血脉。
校园常态讲、竞赛交流讲、场馆义务讲……红花岗区探索“选、育、展、评”四阶闭环培养机制,通过择优选拔、日常培训、主题宣讲、以赛促讲、融媒宣传、评优树先等方式,全方位锻造“小小红色宣讲员”专业化人才梯队。
遵义市“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育工作,率先在红花岗区“点上开花”,随即向汇川、播州、仁怀、赤水、习水等地示范拓展,进而在各县(市、区)“全面结果”,目前全市共培育20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
中国革命历史是青少年成长最好的营养剂,革命传统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培根铸魂“储苗”。坚持把红色教育融入课堂、校园社团活动及“双减”课后延时服务,通过观看红色主题文艺展演、影片,参与数字化、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及红色研学等方式,滋养爱国情怀,储备好红色“种子”。
拓宽渠道“选苗”。制定涵盖革命历史知识基础测试、现场讲解模拟、道德素养评价等环节的选拨基础标准,并以组织红色主题演讲比赛、故事分享会、情景剧表演及到场馆试讲等途径,把“好苗子”选出来。
整合资源“育苗”。邀请专业讲解员、历史学者、艺术教师等组成培训团队,老红军后代、党史研究专家作为特邀讲师,实施“师带徒”结对,对宣讲员开展专业培训。推动家社校三方联动,形成共同培育红色传人的良好氛围。
练兵实战“壮苗”。加强与长征沿线城市交流合作,通过联合举办讲解比赛、异地交流和线上交互讲解等方式开辟多元化实战场景。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为讲解红色故事搭建广阔舞台。
科学评价“出苗”。设立“小小红色宣讲员”星级评定、成长跟踪、激励保障等机制,建立宣讲员成长档案,定期评选“十佳小小红色宣讲员”,组织引导游客开展现场评价,推动“小小红色宣讲员”更好更快“出师上岗”。
新长征路上,培育小小红色宣讲员,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播撒红色种子的重要力量,从常态推动到长远见效,红色故事需要一代接着一代讲,红色精神才能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姚浩 作者单位:遵义市委宣传部)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