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书声琅琅,也有笑语飞扬。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二小的课间操场上,孩子们骑着独轮车、滑着滑梯、跳着竹竿舞,整个校园充满活力与欢笑。这所2000多人的学校,戴眼镜和超重的孩子只有20多个。学校连续九年在全州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近两年更是排名第一。“玩”成为了滋养孩子们成长的天然“养分”。
“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呼声,近年来居高不下。2024年以来,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份实施了“课间15分钟”微改革。贵州还明确中小学实施每日两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大力推行体育家庭作业,确保学生每天参加2小时体育锻炼。把“玩”当做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玩是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好方式。在新州二小,孩子们共同参与竹竿舞、组队进行足球比赛,在游戏中学会沟通、协作,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同时,孩子们在玩独轮车、尝试自制运动器材时,会主动思考如何改进、怎样玩得更好,探究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玩能激发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利用废旧轮胎制作攀爬架,鼓励学生开展30多项特色选修活动,就是在为创新思维提供沃土。孩子们在自由玩耍中,不断尝试新玩法、创造新规则,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玩更是身心健康的保障。通过每天“阳光两小时”的运动,让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仅有20多名“小眼镜”和“小胖墩”,证明了“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在玩耍中释放压力、收获快乐,能帮助孩子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教育不是一场只看分数的短跑,而是注重全面发展的马拉松。从唯课堂、重分数转向课内外兼顾、健康第一,从侧重智育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欣喜地看见,一些地方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加注重体育课和课间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合理安排课间,取得了家校乐见的效果。在奔跑跳跃中锻炼出来的能力,也终将成为孩子们迎接未来挑战的坚实底气。(烨 凡)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