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自治县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引擎,从文明培育、环境建设、秩序维护、服务供给四大维度精准发力,创新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推动城市文明迈向新高度,绘就文明和谐的城市新画卷。
深耕文明培育 厚植精神根基
镇宁自治县以多元文化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动文明培育。举办镇宁黄果树半程马拉松赛,以“多彩贵州·甜蜜镇宁·浪漫奔跑”主题,吸引全球1.2万名选手参赛。赛事筹备与举办期间,志愿者专业服务、市民主动维护秩序、企业积极赞助,全民参与热情高涨,不仅展现强大凝聚力,更让选手在奔跑中领略镇宁风光与民族风情,借助媒体传播广泛提升城市知名度。
蜂糖李之夜音乐会将农产品IP与音乐艺术巧妙融合,本土乐队与民族歌舞精彩纷呈,互动环节吸引众多游客市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周边消费,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增进人际交流,营造和谐氛围。“我们的节日·六月六”活动以民族文化展演为核心,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吸引各族群众共襄盛举,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大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承搭建平台,激发青少年文化认同。
聚焦环境建设 塑造城市风貌
镇宁自治县以文化赋能环境提质,构建全域美学空间。镇宁创新实施“文化墙+”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意设计,将75米杨紫角色文化墙打造成潮流文化地标。墙面上,影视元素与布依族建筑纹样交织,吸引粉丝群体自发组织打卡、摄影创作,形成“网红效应”,带动周边商业街区日均人流量增长30%。文旅文化墙2.0版本则立足本土文化根基,运用数字光影技术,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转化为动态壁画,非遗蜡染纹样以立体浮雕形式呈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
文化墙与街道绿化、休闲设施深度融合,构建起“一街一主题、百米一景观”的特色街区。镇宁还同步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将文化墙周边道路铺设为彩色透水砖,增设民族特色路灯与景观小品,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美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据统计,文化墙建成后,所在街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居民主动参与环境美化活动比例增加,实现从“环境整治”到“文明共建”的跨越。
强化秩序维护 营造良好氛围
镇宁自治县构建“全民共治+科技赋能”的秩序管理体系,让文明有序成为城市底色。在镇宁黄果树半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中,创新采用“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将赛道沿线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由社区干部、志愿者、交警组成的联合巡查小组,通过智能手环实时上报突发情况;同时启用无人机巡航系统,对人流密集区域进行热力监测与疏导,确保赛事期间交通零拥堵、安全零事故。
日常管理中,镇宁开展“文明交通”“文明经营”专项行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柔性劝导,落实“门前三包”,规范占道经营现象。城区交通违法率同比有所下降,商业街环境投诉量减少,商户主动参与秩序维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此外,“我们的节日·六月六”等民俗活动期间,自发成立的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承担起人流疏导、文化讲解等工作,以传统礼仪引导游客文明观演,实现文化传承与秩序维护的有机统一。
优化服务供给 提升城市温度
在服务体系建设上,镇宁自治县打造优质服务生态,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在文化墙街区、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增设智慧驿站,配备自助饮水、应急医疗、免费Wi-Fi等设施,彰显城市人文关怀。针对蜂糖李之夜音乐会、马拉松赛事等大型活动,推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票务预订、交通接驳、住宿推荐等功能集成,累计服务游客超20万人次,满意度达98%。
志愿服务方面,组建涵盖医疗急救、外语翻译、文化传承等专业领域的“文明使者”队伍,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确保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在马拉松赛事中,志愿者团队创新推出“陪跑服务”,为老年参赛者、残障选手提供一对一陪跑引导服务;在民族节庆活动现场,设立“双语服务岗”,帮助游客深度体验民族文化。
镇宁将持续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创新形式,深化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张森林)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