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傩舞《柳巾舞》表现出千百年来承载多种寓意的传统傩文化的神秘与庄重;
情景表演《摆古溯源:傩公傩婆的故事》引人入胜,重现了千百年来华夏百姓对生命起源的积极探索和对自然力量的图腾崇拜;
《傩母背石磨》《搬开山》《仙人合竹》《傩公傩母采花莲》《秤杆提米》《搬土地》《我们的非遗我们的傩》等富含浓厚的地域民俗风情;
精彩纷呈的傩戏表演,将现场气氛拉入高潮,现场观众纷纷叫好,掌声雷动。“世界傩文化在中国,中国傩文化在贵州,贵州傩文化在铜仁。我对这一块文化很感兴趣,昨天来看了,没过瘾,今天又带着孩子来。”市民张阿姨认为,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随着岁月递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民间舞蹈。
这是2024年11月11日,由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承办的傩戏展演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大食府戏台举办的活动现场一幕。
傩戏,又称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演安庆的娱神舞蹈。史料介绍,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铜仁傩堂戏最大特点是演出时戴着极具艺术特色的面具,也叫“脸壳”或“脸子”,民间有“戴上脸壳就是神,放下脸壳就是人”的说法。“好兴奋啊,很壮观,以前读书的时候选修过制作傩面具,那个时候还吐槽傩面具好难做。今天现场一看,太震撼了,那些面具、服装都特别有特色,舞蹈动作也很有力量感。”来自铜仁学院的李婷说。
这也是铜仁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缩影。
铜仁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是铜仁独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铜仁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创新“非遗+”模式,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推动非遗传承焕新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方面,铜仁市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于2020年颁布了《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铜仁市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方面通过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此外,铜仁市还有《竞彩足球app下载,足球竞彩app下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推动非遗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信息。目前,铜仁市松桃苗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可持续生计项目、石阡“说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仡佬毛龙节、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土家族民歌、赛龙舟等1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仡佬族敬雀节、思南花灯等80多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力实施文化遗产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完善非遗专家库,充分发挥石丽平、张著权、毛呈祥、代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了铜仁市非遗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非遗培训,切实提升非遗传承能力和水平。石丽平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近70多个国家,带动当地数千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切实加强非遗陈列展览,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从2008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切实加强傩文化研究和宣传,经常性开展傩堂戏公益性演出,不间断地推出各类临展和外展,每年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多次评为全省免费开放优秀单位,2024年8月,该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此外,铜仁市还有石阡县非遗博物馆、“思南剪纸”和“思南花灯”非遗馆等专门的展览展示场馆。
以非遗为载体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探索打造“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文旅创新项目,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在梵净山、朱砂古镇等热门景区,均有铜仁非遗文创产品售卖。特别是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不仅设置有松桃苗绣展示中心、黔绣非遗传承馆、苗医药体验馆、土家族医药馆,还有一个非遗集市,设置有非遗展示区、非遗项目推介区、非遗文创产品售卖区、非遗互动体验区等,常态化展示铜仁当地的绿豆粉、苗家八大碗等非遗美食,举办花灯、四面鼓、傩戏、舞龙等非遗展演活动,在助力贵州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铜仁非遗的魅力。
此外,铜仁市在持续办好传统龙舟赛、民间文艺会演、民俗节日灯会等活动的同时,先后组织举办新春“铜城遗韵·潮向未来”非遗季、“梵天净土·非遗‘铜’行”“非梵铜行·遗路有礼”非遗文创大赛、“千年非遗·傩戏再现”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