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镇洞脚村篮球场内气氛热烈,剑河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40余人围坐一起开展“院坝协商”。
“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办酒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了,大伙儿都来说说红白喜事送礼这事吧。”洞脚村党支部书记罗剑说。
“我觉得最多只送200元。送礼本来是一种祝福,没承想成了一种攀比,送少了都不好意思去吃饭。”村民徐文林抢先发言。
“我也同意最多只送200元,每次办完红白喜事大家都要讨论哪家收礼多,导致大家越送越多,甚至还有借钱送礼的现象出现。”村民潘玉林紧跟着发言。
“本来大家邻里关系都挺好的,因为送礼这事,严重影响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关系,建议大家送礼最多只送200元。”村民杨汉刚感慨道。
“大家说的这些情况,我们都去调研了解过。大伙儿对这事抱怨都挺大,攀比礼金严重影响村里面的和谐。要是大伙没意见,咱们就规定‘每次送礼最多只送200元’。”村党支部书记罗剑说。
院坝里,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共同交流对红白喜事送礼的看法,并达成共识。据了解,为了进一步破陋习树新风,洞脚村还重新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纳入评选模范先进的条件,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增强了群众摒弃陈规陋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过去,剑河县个别村寨存在‘人情债’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为此,该县通过“院坝协商”机制,将县、乡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聚在一起,倡导移风易俗除陋习,崇尚节俭树新风。
据了解,剑河县把“院坝协商”工作与文明村寨建设、基层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基层所需、政协所能、院坝搭台”的工作思路,打造“院坝协商”升级版,纠治一批陈规陋习,促进办好民生实事。
提起“院坝协商”的作用,南明镇河口村村民张有辉感触很深。以前,村里办白事,仅晚上宵夜就要花两三万元,办完以后不少人家都负了债。趁着村里开展“院坝协商”,村民们纷纷提出了诉求。
“一开始,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张有辉说,“让我没想到的是,‘院坝协商’不仅很快达成共识,大家对怎么落实和落实效果一直关注。不定时再召开协商会,针对实际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据河口村“两委”统计,一堂白事能节约2万元至3万元。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压力。
据悉,自“院坝协商”工作开展以来,剑河县开展各类“院坝协商”活动70余场次,针对移风易俗等突出问题开展协商40余次,持续倡树文明新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卓檬 李 丽)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